请输入关键字
剧说瓷意 ▏笑傲江湖笑说瓷

    瓷器,抟泥幻化、水润火煅、土木腐朽化神奇者,历经千年风雨,昨日是王侯将相心头所爱,今日是百姓家用物件,“旧时王谢堂前燕,今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它。每一世它又有不同的相貌,千峰翠色款款动人,白底黑花粗狂豁达,青花粉彩端庄典雅。瓷器的姿态正是千变万化却又静默如初。


    央视《笑傲江湖》当年凭借着如诗如画的场景、流畅的剧情和贴切的服化道,风靡一时。许多精美的瓷器从镜头里匆匆一过,实属遗憾。今天我们从赏瓷的角度重温此剧,不免可见这些精美的瓷器道具不仅点缀了江湖草莽的快意恩仇,大家世族的富贵繁华,更是将尔虞我诈消弭在水远山高,刀光剑影暗淡在天荒地老。


【白地黑花梅瓶】


from clipboard


    金刀门迎接华山派到访的场景。场景核心的中堂条案上摆放着两支白地黑花梅瓶。厅堂上摆置这样两件高古瓷,看似平淡无奇,凸显的却是金刀门深厚底蕴。

梅瓶,瓶式之一,因口径之小与梅之瘦骨相若而得名。瓶体修长,小口,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有的附盖。梅瓶为盛酒用具。自宋代开始流行。元代梅瓶除圆形外,尚有八方形。明清时梅瓶器型从瘦长秀丽演变为肥矮丰硕,并由日用瓷渐变为陈设瓷。(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

本剧故事背景为明代,剧中的梅瓶作为陈设品列于中堂条案,极为符合瓷器演变规律。


【僧帽壶】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僧帽壶多次与宁中则一同出现,做茶具用。

    僧帽壶因壶口形状似僧侣帽而得名,是藏族佛教用器,瓷制品始见于元代。明永乐宣德年间,汉藏文化交流频繁,景德镇御窑厂曾大量生产僧帽壶。寓意中正得体刚直不阿的僧帽壶与华山女侠宁中则慷慨豪迈的形象相得益彰。


【青白釉注子温碗】



from clipboard


    金刀门招待华山派的场景中大量出现食器和酒器,其中青白釉的温酒器极其引人注目。

    这套温酒器是由注子和温碗组成,温酒时将注壶置于温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这套组合酒具恰好与岳不群外君子内剑气的“君子剑”名号互为衬托。

从纪年墓出土的实物看,成套的注壶、温碗多为北宋遗物。其中以安徽宿松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吴正臣夫妇墓出土的一套青白釉注壶、温碗最为精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曰:“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说明北宋时曾普遍流行使用注壶、温碗。(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


【倒流壶】


from clipboard


    在金刀门招待华山派酒席的镜头C位有一把倒流壶。

    此处导演为林平之与岳灵珊设置了倒流壶,呼应此时林平之对两人恋情的呵护以及谨小慎微、艰难自保的处世态度。不可辜负道具组的良苦用心,一起来了解下。

    倒流壶为酒壶,为宋代的创新品种,在设计上有独到之处,类似于今天的汽锅。注酒时需从壶底中心的小孔注入,壶底小孔与壶内的隔水管相通,隔水管上孔高于酒面,构造有如今日厨具汽锅的汽嘴。当酒壶正置时小孔不漏酒。壶嘴下有隔水的管壁,倒酒时酒不会溢出。这种反注正倒的方法独具匠心,堪称一绝。(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

    小说原著对场景用具的描述甚少,武侠剧对道具的要求不高,但是该剧导演组的场景布置及道具的选取,极大的补充了原著不足,烘托了剧情,增添了电视剧的看点。

    走遍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感受瓷器中"仗剑一长笑,出门游四方"的 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