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人的饭碗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这样讲到。


    我们国人的饭碗端的越来越牢了,对美好生活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碗,作为人们日常饮食的必需器皿,也是自古以来国人追求品质的艺术品,它承载着美好生活的欢笑,见证着理想绽放的光芒。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就陈列了很多历代以来的珍品。快来欣赏一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样子呢?


from clipboard

磁村窑刻划花斗笠碗(宋代  淄博窑)

斗笠碗,又名为“草帽式碗”和“笠式碗”。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五代时期开始兴起,而后一直没有断烧,明清时期也比较流行。



from clipboard

胎碗(金代  淄博窑)

    绞胎,也称“搅胎”“绞泥”,是用白、褐两色(或多色)泥料相间揉合在一起,然后按照需要切成泥片贴于制成的器物之上,或全器利用绞泥成型,再施釉烧成呈绞纹的器物。北宋时期,磁村窑曾大量烧制绞胎瓷。金代,磁村窑继续生产绞胎瓷器,产品多为实用器具,且胎体轻薄,釉色光亮,为淄博窑地方特色之一。 



from clipboard

兔毫釉碗(金代  淄博窑)

    兔毫釉是因黑色或茶褐色釉面上排列的针状细纹犹如兔毛而得名。兔毫是黑釉的名贵品种,在宋初即已出现,历代诗文中提到的“玉毫”“兔毫斑”“兔褐金丝”等都是兔毫的不同名称。



from clipboard

黑定碗(宋代  定窑)

    黑釉,以铁为呈色剂。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唐代较为盛行,宋代达到高峰。明、清时期御器厂所烧黑釉器做工精细,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from clipboard

哥窑碗(宋代  哥窑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哥窑瓷器胎色黑褐,釉层冰裂,釉色多为粉青或灰青。由于胎色较黑及高温下器物口沿釉汁流泻而隐显胎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釉面开片有粗有细,较细者谓之“百圾碎”。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内青花外粉彩碗(清代  官窑)

内壁青花装饰,青花呈色浓艳,蓝中带紫。外壁施粉彩,花卉颜色艳丽,枝叶妖娆。底书青花“大清宣统年制”六字楷底款。




from clipboard

薄胎瓷碗(当代  黄正南、陈士侯)





from clipboard

薄胎鱼纹碗(当代  张鑑)




from clipboard

粉彩薄胎竹梅仙鹤诗文碗(当代  严洪生)

    薄胎瓷是一种薄如蛋壳的细白瓷。明代万历时的一件卵幕杯,“薄如蝉翼”,只见透明的釉,映着光可以看见手指上的螺纹。古人咏薄胎瓷云:“只恐风吹去,还愁目炙销”。

薄胎瓷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少一刀则嫌厚,多一刀则报废,因此非技术精湛的制瓷名手,是不敢问津的。


    大大小小的碗,盛着人间烟火,也盛着星辰大海。愿美好生活像阳光那样,闪耀中华。


    春节将至,民间有添碗筷的传统习俗,其寓意一是“添丁添碗,子孙满堂”,有添“福”之意;二是“添新碗,置新箸(筷),来年米谷停无(不)住”,有添“财”之意;三是辞旧迎新。添置新碗寓意新年新气象。


from clipboard

康乐餐具(当代  淄博瓷厂)

    康乐餐具由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董善习精心设计,淄博瓷厂于1984年开始生产。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畅销十余年,销售额累计达6000余万元。

    康乐餐具的纹饰以石竹花为主体,并加以巧妙变形,配以雅致的青花色调,细腻流畅,素雅大方。



from clipboard

壹号碗(当代  硅元瓷器)

    『壹号碗』以淄博发明的高石英瓷为材质。其造型是在明代正德碗的基础上巧妙改进,碗足经过特殊手工抠足工艺处理,使其更加符合人性化的使用要求,并采用最先进的贵金属制剂进行装饰,造型大方,高贵典雅。

    正德碗,又名“宫碗”,是明代正德年间烧造的一种瓷碗。正德碗造型规整,口沿外撇,腹部较深,制作工艺精湛,在当时赢得了很高的赞誉。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瑞兔春碗(当代  华光国瓷)

    『瑞兔春碗』以淄博发明的合成骨质瓷为材质,国家级大师联袂设计,采用六次煅烧工艺,七十余道手工工序精心制作。其瓷质细腻,润泽如玉,装饰华贵,品相高贵,是春晚专属发行的大众经典收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