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陶琉新说 ▏仲夏端午 飞龙在天

from clipboard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五月端午,梅黄杏肥,在这个寓意“飞龙在天”的吉祥佳节,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吃粽子、插艾叶、饮雄黄等传统习俗,人们同样热衷于赛龙舟、放龙鸢、祭龙祖这样的“龙主题”活动,借以祈福纳祥、祛疫消灾。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图腾信仰,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就是上古先民举行祭龙活动的节日。回望历史长河,无论是文明初现的原始社会还是繁荣鼎盛的盛世王朝,“龙”的身影无处不在,而装点在瓷器瑰宝上的龙纹,更是意趣盎然!


from clipboard


配图为一楼稷下厅 宣德青花应龙纹罐

“应龙”是一种有翼的龙,也叫应时之龙、应德之龙,传说凤凰、麒麟皆其后代,可谓龙之始祖,又曾假名以“吉”,传道授业、普渡人间。瓷器上的应龙纹多见于明代,且以青花为主,尤以永宣御厂瓷最具生气,应龙羽发飘逸、腾挪振飞,穿梭于祥云薄雾间、气势夺人。




from clipboard


配图为一楼稷下厅 宣德青花螭龙纹罐

《广雅》云:“有角曰虬(qiú),无角曰螭(chī)。”一般认为螭龙是一种无角的神龙,寓意吉祥。传说秦始皇所佩蓝田玉玺雕刻的就是螭龙,故而后朝纷纷效仿,不过,出现在明清官窑瓷器上的螭龙却大多独角,几乎无鳞,口衔灵芝,相较于其他雄健强悍的龙,螭龙造型更为灵动飘逸。




from clipboard


配图为一楼稷下厅 宣德青花夔龙纹碗

古书记载,“夔(kuí)”是一种壮如牛,周身而无角的蛇状神兽,《说文解字》说它“如龙一足”,也就是说“夔”并不是真正的龙,只因似龙而“乱入”龙族。瓷器上的夔龙纹在明宣德、成化时期大量出现,龙身较短,多为卷草尾,因其多以“口吐蕃莲”的形象出现,所以也被称为“含花龙”。



from clipboard

(配图为永乐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

此外,瓷器上还有角似鹿的角龙、作盘曲状蛰伏于地的蟠龙、尾巴秃谢的秃尾龙等经典龙形象,它们或吞云吐雾,或翻腾四海,为瓷器增添赏玩意趣的同时也在诉说着中华民族龙一般的磅礴气派与凛凛威严!


日长絮飞,粽艾飘香,在这仲夏端午好时节,相约二三好友,陶琉馆里品龙纹,共取“飞龙在天”好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