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纹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
“鱼”和“余”谐音,反映了人们对“年年有余”的渴望;“鱼”还和“玉”谐音,寓意“金玉满堂”,表达着对儿孙满堂、多子多福的祈愿。故在除夕阖家团圆的餐桌上,少不了关于“鱼”的菜肴和好彩头。
鱼盘承载着对新一年的祈愿,在筷子的起落间,寓意美好的图案逐渐显现。
除夕佳节,让我们走近淄博大鱼盘,感受民间艺术之美!
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的根,是劳动人民对美的创造,最富有地方特点和乡土气息。民间工艺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性,它把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融会在了一起。谈到淄博近代陶瓷艺术,就不能不说一下我们淄博民间艺术的代表——鱼盘。
淄博大鱼盘采用当地瓷土作原料,原始的手拉坯成型,形体饱满、壁厚、质地松疏,手感厚重温和,主要采用青花釉,以手工绘制图案,画风轻形重意,线条如行云流水,具有传统的民间工艺特色。
关于鱼盘的历史,专家一般认为它形成于清朝中、晚期。当时,鱼盘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器皿。它因盘子中绘有鱼纹而得名,但却不只是用来盛鱼。在现实生活中,鱼盘的用途表现在许多方面。
博山人爱吃水饺,包水饼时喜欢用鱼盘盛放饺子馅,因为它深浅得当,且又沉稳,挖馅时不易移动,所以用起来十分方便;水饺煮熟后,人们又喜欢用鱼盘盛放热水饺,这不仅因为它体大盛得多,适合大家庭围坐在一起进餐,而且在端放过程中,因其壁厚传热慢,不易烫手。因此,现代民间对鱼盘还有“水饺盘”一说。
鱼的造型是鱼盘最为显著的特征,它大多飞跃于空中,首尾相接,近似圆形,从任何一个方向看,鱼在盘中都自由、舒展,不仅没有倒置的感觉,还因不同的摆放而产生不同的奇异的视觉效果。
在画风上鱼盘以点、线为主塑造形体,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特点。线条潇洒、流畅、飘逸,既有长短、疏密、曲直对比,又有粗细、刚柔、浓淡变化。鱼盘的整个画面以曲线为主体现鱼的形象,适合盘的造型;用短的直线画鱼鳍、鱼尾,画得是古朴、典雅;用变化多样的点,点画鱼的眼睛装扮鱼的身体,挥洒自如。真可谓具有点、线、面的特点。由于盘胚体的吸水率比较高,要求画工运笔必须快,而且下笔要准,要稳,调的釉色也要多少适中,可见当时的陶瓷艺人们达到了相当娴熟的绘画水平。
在欣赏淄博鱼盘时,您千万别忘了翻过来看其背部,是否还别有洞天。多数鱼盘底部的圈足内有:鱼纹、荷花纹、牡丹纹、水字等。这些背部的纹饰,被专家称之为“藏着的画”。
值此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辞旧迎新之时,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全体干部职工祝大家兔年吉祥,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