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油黄琉璃编钟,2018年青岛上合峰会国礼。
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编钟音色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乐钟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琉璃是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技艺,选用鸡油黄琉璃原料制作编钟,不仅将琉璃和乐器融合在一起,也旨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全世界。
(配图为鸡油黄镌刻罗汉图 展览于陶琉馆三楼国粹厅)
鸡油黄琉璃堪称琉璃中的“翘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色泽呈正黄色,光泽晶莹,温润凝重,抛光后,似被酥油浸透,鲜艳欲滴。有“润如玉,凝如脂,声如磬,价如金”的美誉。博山地区的鸡油黄琉璃在明初兴起,盛产于清乾隆年间。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请博山工匠生产这种琉璃色料,为宫廷专用贡品,称为“御黄”“黄玉”。因其色泽酷似母鸡腹中的鸡油,博山人则给它取了一个更为形象的名字“鸡油黄”。
博山“鸡油黄”,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礁以锻之,铜铁、丹铅以比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再加黄金、砒霜多和而成。用它制作的器物,就像玲珑剔透的玉雕一般,华丽高贵,深受清代皇室人员喜爱,成为清代皇家收藏、奖赏和馈赠的贵重礼品。被列为清代宫廷贡品之一。
至嘉庆、宣统时期,历经百余年的玻璃制作工艺进入衰退期,工艺水平逐步下降,很多独有的配方及技术失传,当时的“鸡油黄”工艺也不例外。
民国时期,博山的鸿升东、仁和成等炉户都辗转得到了“鸡油黄”的基本配方,试图熔炼此料,但只有鸿升东一家取得了成功。上世纪70年代,博山美术琉璃厂经半年多的反复试验,于1972年成功恢复鸡油黄琉璃的生产。但由于“鸡油黄”配料昂贵,制作难度大,配方只有几人掌握,又因受当时的技术及环境条件限制,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业内有“十炉九不成”一说。“鸡油黄”在烧制过程中还必须把握精确的火候,瞬间成色,所以迄今为止鸡油黄琉璃产品都无法成批生产,偶得色正之佳品,均成为海内外收藏家争相高价收购的瑰宝。1997年博山美术琉璃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又因各方面大环境的影响而宣告破产,关于鸡油黄琉璃的所有生产技术资料也随之流失殆尽,“鸡油黄”琉璃生产一度中断。
陶琉馆三楼 国粹厅
2009年孙云毅决定将父辈们研究的成果——博山“鸡油黄”传承下去,并将其发扬光大。他受刻瓷艺术的启发,尝试着用雕刻的手法在“鸡油黄”坯上进行浅浮雕刻绘,然后用一种特制的颜料根据雕刻内容进行润色,此颜料不怕水、不掉色,润色后的花、鸟、鱼、虫均栩栩如生,再加上“鸡油黄”本身的颜色和润度,更加彰显出了它的雍容华贵,可谓天作之合。这种浅浮雕加工工艺的发明,打破了“鸡油黄”传统雕琢手法的单一,内容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2010年利用此艺术手法雕刻的“鸡油黄”产品一经上市,就得到了业内人士、收藏人士的关注和赞赏。

鸡油黄合美雅意刻瓶
“鸡油黄”琉璃自创世以来,因其配料昂贵,制作工艺复杂,上乘的精品极为难得,后期工艺大师精心设计、雕刻,加之历史上神秘的皇家色彩,是历代收藏家的首选藏品。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十余件“鸡油黄”“鸡肝石”琉璃精品,这些琉璃精品均来自于中国玻璃·琉璃艺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孙云毅先生及康乾琉璃艺术品公司。